Streetscaping@海口 评委寄语(下)
Comments from the Judges of Streetscaping @Haikou (II)
Streetscaping @海口方案征集于11月13日正式启动,经过6位评委的筛选,产生了6位入围设计师。Streetscaping @海口目前已经进入方案设计的阶段,为了更好的践行此次项目发起的初衷,以设计体现江东新区整体发展方向,达到激发城市活力的目的,A8设计中心特邀6位专家评委做了一次特别访谈,分享他们对于城市景观设计的经验,以及对入围设计师的特别寄语。
评委寄语
(按姓氏拼音字母排序)
王蔚
西南交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教授
四面田工作室创始人
王蔚建筑设计事务所主持建筑师
中国建筑学会小城镇委员会委员,北京市女建筑师协会理事,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奖及青年建筑师奖获得者,瑞士HOLCIM可持续建筑大奖亚洲奖励,2019美国建筑大师奖荣誉提名奖等。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者及建筑硕士,纽约城市大学访问学者及城市设计硕士,天津大学在职博士。
评委寄语
给设计师的建议:
1、以“作品的在场”实现城市景观的地域性;
设计师将自我隐退,以理性的设计代替视觉效果的追逐,深度考察海口独特的地域特征,避免千街一面的景观设计,以作品的在场实现景观的地域性特质;
2、以"创意的在场"实现街道景观的差异性;
在深度了解地域文化的基础上,创意地解决和表达问题,以作品的个性化实现景观的差异性特质;
3、以“功能的在场”实现景观的人文性;
避免“图好看,照片好看,但不好用”的情况,街道景观和公共家具的设计,做到坐、立、行的最大舒适,“坐下来不想走,走起来不想停”,考虑使用者在海口的四季及二十四小时气候条件下的最大舒适度,体现尽可能多的人文关怀。
思路建议:
王蔚教授提出“7X24无眠运动街景”的建议。
海口的街道是一个公共客厅,给来自全国四面八方有着不同爱好的人24小时活动的空间,因此连续的、愉悦的、多元的运动空间将成为海口街道景观的标志。“刷街”这项可以扩展为全民参与的城市运动,不因年龄和快慢而有区别,生命的活力在海口这个四季皆宜的城市将得到更多的展示。老少咸宜昼夜均可的“7X24无眠运动街景”,让夜晚的海口与白昼一样无眠闪亮。
魏主凯
Sasaki上海办公室总监
美国建筑师协会会员
美国建筑师协会上海分会委员
城市土地学会会员
魏主凯先生是Sasaki上海办公室总监,负责规划及城市设计领域。20余年的设计生涯里,在中国大陆、中国台湾及美国纽约积累了深厚的项目经历。与Sasaki创立以来的工作理念相契合,他深信跨领域及跨区域对话的力量,在磨合过程中产生独特的视野,从而提出最佳设计方案。其领导或参与的知名项目横跨中、美及其他国家;项目类型包含片区总体规划,城市设计,工业遗存再利用及公共建筑设计等领域。
魏主凯先生拥有中国台湾的建筑学本科及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建筑及城市设计硕士学位。他是美国建筑师协会(AIA)以及城市土地学会(ULI)会员,同时也是美国建筑师协会上海分会的执行委员之一,日常工作之余,魏先生亦积极透过专业平台演讲及活动参与,尽力在各方面提升行业影响力。
评委寄语
首先恭喜各位设计师在众多的意向参赛者中突破重围,成为最终6家的入选者,里面既有经验丰富的设计同行,也有天赋满溢的年轻团队,这无疑是一次令人兴奋的PK。相信各位设计师都同意,街道不应只是承载交通的功能性的载体,街道及城市空间既是生活场景,又是交往的平台。好的街道设计会极大的提升城市生活品质,令人流连忘返,进而彰显城市的独特性。
希望各个设计团队,能从宏观的角度解读江东新区,提炼他的个性,进而为街道风貌提出清晰的定位,以及克制化的设计方案,期待看到各位精彩的方案,祝各位成功。
Jack Wu 胡志康
AECOM中国区助理董事,景观设计
注册英国皇家景观建筑
英籍华人景观建筑师,十五年国际景观设计经验,从大尺度多专业整合总体景观规划到小尺度景观细节。项目经验遍普亚太区、英国、欧洲、中东和南美。项目类型涵盖了从奥运公园场馆规划、基建道路工程、生态复修湿地景观、公共开放空间、总部基地景观,大学园区景观、商业办公住宅综合体、到精品展示区景观设计。
对于景观设计,Jack认为除了提供视觉上的欣赏,更重视如何透过从景观空间上的立体与多维度的关系,塑造和营造各种适合项目本身独立特性与需求的场景。同时,考虑不同人群的使用需求,打造适合生活、工作、休闲和营商的人居环境。在考虑人为发展的同时,Jack更希望从设计上的想象与创造力为手法,平衡自然生态与城市社会发展的需求,创造一个具地标性的城市名片,营造让人们能参与体验的空间场所。
在工作以外,Jack Wu 是成都天府新区政府专家评审会的景观专家。同时,Jack也正担任英国景观建筑师协会专业资格考核的指导导师与监察员,致力培育新一代的景观建筑师。
评委寄语
对设计师的建议:
我的专业是景观设计,在国内外都有做一些比较大尺度的项目,在这里提几点我自己的个人观点和建议。
在道路景观这个层面上,建议设计师可以着重考虑满足这六个街区的功能性、使用性、安全性、特质性、创新性和落地性这几个方面在设计中的比重。因为这个项目是竞赛,所以比重可以按照设计师自己的逻辑和喜好来推敲。比如有的主创设计师会更喜欢创新,他的设计会以创意为主,但后期落地的实施性就可能不是关注的重点。
这个项目有六个不同的地块,有不同的设计深度和设计任务,因此建议设计师不要太聚焦在某一个专业的角度,比如只是景观设计,或只是家具设计。建议从宏观的层面出发,了解到城市的高度,比如为什么要做这个项目,政府和人民对未来的憧憬是什么。了解到这个区域的发展、目标和方向以后,还要继续研究未来城市产业的结构,这对你设计的街道需要提供什么场景会有很大的影响。通过研究产业结构和未来城市的发展,你会推导出来项目的使用人群和需求,从而实现一个系统的一体化设计。
从宏观的角度去解读一个项目,这是对设计师理解能力和把控能力的考验,涉及到设计师的关注点,比如如何找到场地的特点和痛点,不利的因素怎么转化,如何从负能量转化到正能量,这些因素都需要设计师有比较敏锐的触觉和判断,从设计语言变成真实的场景,变成一个人可以真真切切使用的空间,这是我自己的设计逻辑和步骤。
梳理清楚谁是使用对象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谁会去用这个东西,场地和使用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清楚明确后才可以进一步设计场景,考虑比较细的内容。比如场景营造,可以反映这个区域文化记忆的设计才会长久,如何让新的记忆和旧的记忆交融在一起,或者旧的记忆如何用新的方法呈现是设计师需要考虑的,因为新旧记忆的融合才会创造一个有温度的设计。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点,是处理好街道和人的关系。人每天离开家就是街道,只要踏出家门,就是这个空间场景。我们需要对使用者有一个构想,提出一个会让人流连忘返,安全使用和舒适的空间。景观建筑师更需要多维度的探索,不只是从景观出发和考虑。
根据项目的定位,每个设计师都应该自己去考虑他的设计思路。如果是我来设计的话,我会通过研究一个命题,即怎样释放城市基础设施的空间来完成街道提升和景观更新。早期的城市规划,人和基础设施是比較隔绝的,几乎所有道路都是以通行和交通的功能性與效率为主。道路系统是基础设施的一部分,但是它同时也应该是市民或大众共同拥有的空间,我们做设计时,需要挖掘怎么样把这种基础设施空间释放出来,转换并利用为公共开放空间,一体化整合和处理各种边角的关系。
作为景观设计师从城市空间的角度出发,我个人认为,早期的城市规划是为了适应当初城市经济发展的需求,因为经济发展需要更高的效率。现在的时代在变,推荐大家观看一个很早以前的黑白电影(Metropolis),整个城市风貌都是高大的建筑物,很硬化,雖然與故事本身沒有直接關係, 但電影中塑造出未來城市背景場景的氛圍,人們在那个空间中就像是机器人一样,我個人覺得这部电影在当时已经开始在反思环境和人的关系。
每个设计师都应该有自己的想法,我希望最终的成果是一个好玩的,可以让人呼吸舒展的空间。人、自然和城市都可以在这个空间里面有机生长,小孩可以成长在里面,老人可以安全使用,同时拥有旧的生活记忆,这是很有温度的设计。怎么样配合生产模式,去创造一个人居环境,我觉得这个很有发挥空间。如何将科技,文化,自然等所有元素包容在一起,同时做到创新这很难,但我想这应该也是所有设计师渴望去触碰和挑战的领域。
案例推荐:
纽约时代广场New York Times Square
Reconstruction by SNOHETTA
纽约时代广场的重建以创意创新的手法,跳跃的思维逻辑,通过多维度整合,重塑了城市核心区的公共基础设施资源,建立了新消费和新场景。
英国布莱顿New Road Brighton
Designed by GEHL ARTECTS
New Road连接了遍布商业和餐饮的高街,除了满足人行和车行的功能性,还通过一系列城市家具提升了整个城市的风貌,是宜人宜居的旅游城市中,城市空间提升的经典案例
贝尔法斯特Belfast Street Ahead Masterplan
Designed by AECOM
这个项目尺度是从城市设计的维度来考虑的,通过街道改造,有效的重新利用城市中心被遗忘的空间,重塑城市风貌和精神,让贝尔法斯特有了一个可以代表城市的公共空间可供人使用。
东京银座(一丁目-八丁目)
这是一个集经济、消费、娱乐、生活、创新、科技、文化、历史等多元体验的24/7动态城市空间,把基础设施有机的释放出来还给人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