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份作品,32份惊喜之终极隐藏款惊喜上线!
31 works, 32 surprises of the ultimate hidden surprise are online !
摆脱阴雨连绵半月的成都,一个突然阳光灿烂的下午,A8设计中心特别邀请拥有建筑师+摄影师双重身份的存在建筑,为此次西南独立建筑师联展呈现了一个垃圾桶“小红帽”的故事。
此次存在建筑摆脱了常规的拍摄模式,所有照片均由富士中画幅相机GFX100S / GF的X100直出,由一个虚构的垃圾桶“小红帽”人物串连起31个点位,灵感来自于存在建筑在此次展览中的装置作品--350个宜家垃圾桶堆叠起来的《浪》。让我们跟着头戴红色垃圾桶的小人一起,与存在建筑再一次走近31份作品,发现第32份惊喜。
点位 1
万华研发产品中心
设计说明:装置位于麓湖澜语溪岸与B2岛之间的水上浮桥,开阔的视野加上极具纵深感的水上长廊使此处成为拍照打卡的绝佳点位。方案考虑用简洁的线条去创造一个取景框,框的内侧设置灯带,外侧安装起雾装置。框架的设计既不遮挡西边别墅的视线也成功解决了浮桥过于狭长缺乏趣味的问题。
作为本次展览的第一个点位,该设计创造了一种到达感与进入感,让前来看展的人在雾气与条形光线中穿过,暗示即将到来的惊喜。
点位 2
UV独特视野
设计说明:2020年除了新冠疫情席卷全球之外,人类经历的另一大历史事件,即人造物体的质量现已超过地球上的生物总量。每年制造和废弃的轮胎,就是其中重要的一份。而中国每年消耗全球43%的天然橡胶,并制造38%的轮胎。我们尝试将废弃的汽车内胎重新,剪裁为弹力带,再编织成蹦床,躺椅和秋千,与人产生互动, 让人体感知弹性材料带来的不同趣味。装置集成在2x2x2的立方体内。它可以简单快速地移动,组装,拆卸,置入各种地形和社区环境,成为低技低价的再生方案。令我们的城市不再僵硬,冰冷,乏味,而是充满柔性,活力,和快乐。
点位 3
厘亩建筑研究室
设计说明:在我们的实验性建筑中,我们为自己设定了基于这种方法论的要求。首先,建筑被拆解为柱、台基,屋顶、围护等要素。我们不希望要素本身的属性是模糊的,或者两相混淆的。其次要素本身应是具有空间性的。空间的层次,以及一些位于感知边缘的空间占据物,让空间和形体形成了脱离的关系,空间不再是造型的附属物。最后,建筑的造型并非是我们所控制或突出的目标。相反,我们更希望建筑是没有固定或者具有强烈感知意义的形体的。形式被消解,只有原本属于无物的存在才得以体现。
点位 4
万华产品研发中心
设计说明:体验者进入一个模糊的空间结构,以新的方式体验自我意识。装置利用不断变换的空间及光线,让人的冥想发挥作用,创造一次对经验的挑战实验。参观者逐渐迈入装置的时候,成为被观看的对象,逐渐模糊,又逐渐被看见。在模糊的环境中人与不断变换的空间进行互动。在这个空间里,你看不清自己的身体,可能手和腿也看不清。你的意识在时间和空间的变换中发挥作用。那些在你周围的同伴是一种精神力量,也是变化的乐趣所在。
点位 5
四周建筑
设计说明:在这个展示空间中,我们希望让建筑的展示回到空间而非图画,观看者能够关注和“进入”空间,在有限的场地内,我们想到了Damien Hirst的作品「母与子」,把展示空间一分为二,让空间成为展陈主体,并在二分的体量中插入我们作品的局部模型,光线从外部透过模型把内部空间照亮,粗糙的钢板提醒了观看者对重力、材料、肌理等图画以外的元素的体验和感受。
点位 6
有样建筑
设计说明:我们选择的是一个拥有复杂元素的场地,高低不同的地台,步行的坡地,树木,花丛,石头,微风,声音,水流,水池,人工树叶的装置,两旁的住宅楼等等。这也正是我们在日常项目中会遇见的,无法忽略的情形。我们不追求简化的自然,而正是因为如此,我们需要梳理人体感官,从视觉,听觉,触觉甚至气味把场地本身优势巧妙的提供给设计服务的对象——人。如何利用场地元素转化成为调动人的情绪起伏成为了设计的关键。
首先注意到了场地原有的滴水景观装置,虽然水柱没有形成很好的观感,但滴滴答答的水声却极大地丰富了路过这个通道时候的感受。我们通过一面完全遮蔽了景观的纯色“听声”墙体屏蔽了视觉信息,强化听觉。从“看”到“听”。只闻声而不见,反而带来了去找寻和隐秘的体验。
而在另一侧我们建立了一面" 看影" 墙。斑驳的树枝在阶梯的水面反射出自然的美感,我们需要屏蔽掉人工建造的现实边界,透过窗户的取景,放大虚实幻影的景色。而墙外的人看进墙内也是局部的。先是探见人们走过的脚,再是看到晃动的胳膊,最后是一个个脑袋。两面2米高800宽的墙建立了一条纵深的通道,把人的情绪压缩到敏感的简单的状态,而只能在尽头看见我们利用现场树叶装置做的“风道”的通道。“风道”利用轻质透明的金属材料将现有装置作为结构,隐化了它在场地本身的作用,转化成了一个随微风而动的通道装置。我们通过观测到现场人行路线,虚化地立体了通行的空间。
整体的设计由通道和装置共同组成一体,完整地表达了我们对于空间设计的在地性思考与转化。
点位 7
研筑舍
设计说明:“阅读立方”,既是设计师作品的展陈空间,又是引入阳光和风景的阅读空间。它可轻轻地放置于居住社区、公园、城市边角和乡村景观中,成为一个交流、共享的“社区家具”。“阅读立方”是滤光和取景的容器,立面上的开口对应内部空间的阅读区、展陈区和出入口。拉开层层屏风式的展板,进入立方内部,阳光射入在模型展品周围,体验观展之仪式感。吧台式和卡座式阅读区分别位于左右,立面开口成为阅读区的水平和垂直观景框。生活在快节奏的时代,停留于此,阳光、微风、观景、读书,何尝不是片刻间的诗意栖居。
点位 8
凹叵建筑
设计说明:创造一个景观构筑物不如营造属于场地的自然,它可以让场地/人/活动都激发新的意义。这是偶然间一个雪人对于我们的启发,雪人的堆砌是在地的材料+在地的气候+在地的创造。富含的意义我们认为不仅是创作本身带来的乐趣或者是环境的营造。而是在于产生的了自然与人的特殊交互方式,自然与人造物的暧昧的关系。作为建筑师团队,如何在一个小体量的构筑物融入建筑设计的含义?我们认为在公共开放展览空间中,设计新的游览形式与新的互动形式才是关键。为场地带来了新的观展方式才是我们努力的方向。“绽放”由此诞生。
点位 9
存在建筑
设计说明:由于身份的重叠,作为建筑师,我们对形式与环保一直非常关注,同时作为职业摄影师,我们对光非常的依赖。所以这次设计我们的出发点是把形式,尺度,材料,环保,光的穿透融入我们的作品。而设计最初的灵感则来自(麓湖)水域有船驶过留下的浪的形态,这些浪无数次的出现在我们为麓湖拍摄的照片里。
点位 10
WT Architects
设计说明:独木舟也就是当下独立事务所的日常状态,在浩瀚的建筑设计行业中,面对着身边一艘艘巨轮,一意孤行坚持着自己的理想和追求。独木舟所能承载的项目体量目前来看都不大,但不影响这些项目本身所蕴含的思考的精彩,在光影的帮助下可以很好的体现事务所目前独自昂首前行的姿态。
点位 11
合造建筑
设计说明:装置的名称是“纪念碑谷”。“如果生命无可避免的会结束,我们活在其中就应该用爱与希望为它上色”——马克·夏加尔这句话是装置设计的起点,也是整个装置的主题。我们赤裸着来到人间,历过世俗的起起落落高峰低谷,最终也将赤裸着离开,但是留给这个世界的“色彩”不可磨灭,每个人的一生都值得被纪念。
装置整体由白色构架主体与彩色阳光板组成,分为序部,节点,碑谷通道,彩色通道,互动留印板五个部分。序部设置白色透明阳光板,含义上贴合生命之初的纯净,交叉节点呼应人生选择,碑谷通道中的三角架构隐喻经历的高峰低谷的同时贴合碑谷意向,最后进入三原色阳光板通道与互动区域,人群可与装置互动,贴下彩色小花,呼应末尾生命的终点是一束花的主题。
点位 12
白洋
设计说明:这个作品没有名字,这事儿可以就此忘记。白洋选了铁杉原木,纯粹是因为他个人喜欢这些树干的颜色、质感,以及可以在上面涂鸦文字的包容度。70根木头要凭白的立在地上需要它们共同的顶着一顶连在一起的铁帽子。还有帽子边缘类似于裙摆花边的橡胶板,它们就是浮在木柱之上的阴影云朵。屋顶铁网之上的枯枝杂草就当是山间农妇闲来规制的杂物吧。设计者就是想在这么一个充满了商业开发和现代设计的场所里,东拉西扯一组异物:(铁、木、橡胶)各自从粗陋中来,莫名庄严而立俩月,再各自落荒而去。
点位 13
朗读建筑
设计说明:生活在智利安第斯山脉的印加人掌握着一种奇怪的取水方法,他们在世界上最干燥的阿塔卡马沙漠中架起一幕幕织网,捕捉来自太平洋暖湿气流中的水分。很多部落和村镇甚至完全依靠这样的取水方法在沙漠中存续……在一个充满各种光怪陆离形式和视觉刺激的世界中,朗读建筑的工作正是像印加人一样,试图用最简单有效的办法去捕捉生活中的意义,将自然、文化或者历史中的智慧骄傲地呈现出来,并把他们视作最根本的价值。
点位 14
VARI 几里设计
设计说明:此次展览设计灵感来源于现代社会快节奏的发展中,每个人对于自己独享空间时间的减少,设计是希望人们可以在空间中感受到自己。 将原有开放空间增加框架结构,形成一个封闭空间----半悬浮盒子。空间内部放入装置使人沉寂式感受空间氛围,整个框架用黑色薄膜进行缠绕,薄膜缝隙在光照作用下形成一个动态的变化,使空间封闭而不沉闷。
点位 15
玖叁设计工作室
设计说明:所有关于空间、光影的营造都是为了展品有恰当的氛围。展品是一幅画:人在水边捉住一只怪鸟问道,“你是什么怪鸟,天鹅不像天鹅,白鹤不像白鹤”。怪鸟回答,“我不知道你们把我唤作什么,我只是借着上天赐予的翅膀,追逐风的召唤。那些从未有过羽翼的人,才会在意名字。”画作是我在替父亲修建老家自宅的过程中画的。当时周边人都说那房子奇丑无比,从来没见过这么奇怪的样式。爸爸终于有一次承受不住舆论压力问我,“我们这个房子究竟属于哪种风格哪种样式,为什么大家都觉得修得很奇怪。”我从来没想过房子要属于哪种样式,只是根据掌握的条件和需求,求得一个理所应当的房子的样子。我没有办法回答爸爸的问题,于是画了这幅画给他。后来才得以让项目顺利落地。我才有机会出现在公众面前。整个空间像蛋壳的形状,闪动的光影又像飞鸟划过天空。希望从这个蛋壳走出的人,都能够想起自己最初拥有的翅膀;在成为一个标签之前,最想成为的自己。
从设计的角度来说,一开始选择点位并不知道这里本身有一个亭子。只是觉得这个点位没有处于湖心的要害部位,如有失误不至于造成大错;同时本身又有层次丰富的湖面景观,是中国园林里设置驻留小品的常用位置;离车行道距离适中,既便于人到达,又不至于被公路扰乱幽静的氛围。实地踏勘时发现这里本就有个亭子,已经来不及变更。亭子本身是富有表现力的异形钢架和变化丰富的百叶,如果单纯在亭子里放置一个展品,很容易被人忽略。于是便想到借助亭子原有的结构做一个纯粹的与湖面对话的空间,再把展品融入进去。拱形的结构相对于直线形,能更省材料更轻巧,于是便用拱形结合现有形体,形成了壳状的造型。刚好想到曾经画的怪鸟的画,画面背景也是水面,要是能跟湖面融为一体,整个展品就把麓湖的自然景色、壳状的空间形态、我们工作室的经历和精神连成一气。于是便决定采用这样的方式。
视频点位 16
本末建筑
本末建筑位于成都是一支以方案为主的设计团队。工作室认为建筑不应该仅仅满足基本的使用要求它更应该是一种载体和工具,就像文学、电影、音乐、绘画等好的建筑还可以触发人的情感。工作室关注在地性和可实施性,低造价并不意味着较低的建筑品质通过运用空间、材料和建构等方式,使每一个方案都有较高品质的可行性,并尝试创作出可以触发情感的建筑。
视频点位 17
开始设计
开始 Studio KAI 是一群拥有国际背景的建筑师,设计师及艺术家在法兰克福和成都双城共同成立的联合设计工作室。工作室关注于当代社会变迁背景下的人个体及城市空间的关系,认为设计,是作为(城市)个体与空间的对话者和谈判家。团队试图通过不同国籍,不同职业的多元组成方式,以探索针对不同的设计尺度,如产品,室内,建筑及城市/艺术共生关系的多维度解决方案。
开始 Studio KAI 同时在法兰克福与当地艺术家及社会工作者成立了以艺术策展,城市艺术推广为主的注册文化协会: Option 17 e.V. ( 第17个选择 )。Option 17 e.V. 定期在法兰克福和成都两地举办艺术展览及公共文化活动。
视频点位 18
点红景观
RED PIONEER ORGANIZATION点红设计是一家致力于多专业跨界融合的国内先锋设计机构。以中国北京为核心,并且努力成为具有引领型、艺术创作型设计机构。秉承着“以点为初,择善而为”的处事理念。联合外籍设计师与艺术家多重加持。自16年出道以来参与设计了高端商业地产、品质酒店、产业园区、现代居住社区、教育高校、大尺度公园及城市更新等。团队始终保持与项目关联方的持续对话,以环境、社会、经济为三重底线,将艺术体验和人文价值带进每一个落地项目中。在设计中以科学的方法和严谨的逻辑推演出基于场地本身的定制化设计,并从尺度、形式、材料、色彩、连通性、展示性和舒适度等方面阐述和解读空间的美学。
点位 19
天仝建筑
设计说明:我们比较幸运的分到了一个宽阔的场地。也许是不临近水面的原因吧,少了分秒必争的紧张,让我们可以不必过于纠结毫厘之间的尺寸进退。这里是环湖步道的一个放大节点,想必有着承载某些活动的希望 :景观中设置的竖向的镜子加大了这个场地的尺度。宽裕的状态让我们开心,希望设计的介入可以和这种独特的空间结构相得益彰:松弛、有趣而舒适。
和“仝”字的形态相似,仝亭是由三个片状结构围合的临时空间。一百五十根60毫米直径的竹子,形成一个向上的空间,为宽阔的场地提供一个可进入的小空间。虽然小,但我们希望这个空间是可以容纳站立的人的,在一端,我们甚至布置了两个人可以对坐的空间。竹子的长度随着倾斜的角度变化,在大的空间包裹;在小的空间释放。小的空间和大的空间形成相互对望的关系,既独立又亲密。
由于仝亭只会存在三个月,我们选择了更有亲和力的材料。这不光是对环境的友好(可降解或被回收使用);还有让进入的人有放松的感觉。我们希望亭子呈现一种让人感到可以被随意使用的状态 :地板的高度刚好是让人舒服的坐下的尺寸;没有太刚性的连接,这是个微微可动的亭子;竹子、麻和木头的质感可以提供一些弹性和声音。我们想亭子能提供在平时正襟危坐的建筑里不一样的触感,感受春夏交替柔和的光线和让人松弛的空气,从而激发更多在户外活动的畅想。
点位 20
相对建筑
设计说明:难以实现的建筑理想,它可以被具象化吗?“空中的建筑”通过实体建筑模型的语言和“不在场物质”耐力板所具有的透明属性来强调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微妙关系,漂浮在空中的建筑是建筑师对未来的憧憬和现实遗憾的一种表达,也是建筑师对于在地性与落地性的一种思考。基座具备座椅功能,当参观者坐在这时,他们能够更近距离感受有关“空中建筑”的故事,引发更深层次的解读。
点位 21
a9a建筑设计事务所
设计说明:利用光与形以打造镜面包裹着“家”的叙事以此主导并美化空间氛围。镜面不锈钢的材料让自身与家外部的空间融入的天衣无缝,将外面的山水天空的光线反射到装置表面,内和外的边界模糊了,创建了反射的影像,延展了空间,制造了错觉,波光粼粼的水面也虚化了现实的天空和云。作为人工元素不仅仅不会阻挡自然景色的美,反而会成为人让自然自己说话的媒介。
“家”作为庇护所,提供了无尽的庇佑和保护。当一个人从下面进入装置时,他将自己置于孤立的状态,远离尘世的生活。 家的属性既是本土化的,也是全球化的,可以放置在世界上任何地方和每个角落,但又同时保留其对个体的记忆和意义。 外部的镜子起双重作用,可以反射家庭外发生的一切,并保存/记忆家庭内发生的一切。
点位 22
宋玮建筑工作室
设计说明:山间造是宋玮建筑工作室2017至2020年间乡村建设实践的一个汇总,并设计成卷轴形式。此次展览将立体光栅打印技术应用在这副卷轴上,观者能在不同位置以不同角度观赏到画卷中不同项目之间的潜在联系。
点位 23
UrbanX
设计说明:作品名为“东南西北”,是一系列互动装置. 将我们带回童年记忆里熟悉的折纸游戏。轻轻打开折叠合页,触动中间声音感应装置,时光倒流,我们又听到儿时的歌谣与虫鸣。
点位 24
凡筑设计
设计说明:展览名为“裁铁”,从对材料的理解和运用角度,总结凡筑的工作。材料所构成的关系营造出空间环境,是组成场所内在逻辑的基本要素。有时材料会在空间中迷失,变成无感的肌理或道具。我们希望以诚恳的态度使用材料,保留其天然特性,通过人为劳作,使材料为参与的空间带来张力,使其能够在所处的环境中更大限度的“活”下来。我们曾经做过“开石”主题的空间探索,在过去的几年中,我们又用铁材塑造了一些有趣的空间。“铁”作为一种常用建材,可剪、切、弯、折、刨、焊、穿、熔、着色、重塑,兼具优良的弹性、塑性和刚度,天性造就了铁材强大的表现力.
展览装置以“铁”为原料,取“裁”之意象: 3块完整的4毫米厚、1.5米乘6米热铁原板,采用激光裁切、人力弯曲、配重拉压以及机械连接等工序,创造出3个可供庇护和穿行的连续拱形空间,拱壁内侧粘贴展陈凡筑具有代表性的3个以铁为材的空间项目。
点位 25
直现建筑
设计说明:“你坚强的外表下,一定有一颗柔软的心”
“The Corner”位于麓湖郎酒办公楼后景观折桥转角位置。我们将展览装置设计为两个醒目的具有雕塑形态的不规则六面体,分别面对桥的两个流线方向。在白天他们是坚固的展示物,在夜晚他们发出柔和的灯光,为过往的人们照亮路面。
展示的两个项目一个为成都绿道的竹文化展览中心。通过对竹编艺术的现代诠释,用建筑的语言应用在设计中,我们创造了这样一个充满体验感的建筑。另外一个项目为我们在加州圣地亚哥海滩进行的大地艺术展览作品“ConQrete Light”。它结合了混凝土与光导纤维,让柔软的光能够通过坚硬的混凝土,在表面形成丰富的图案。
“The Corner”引人注目的雕塑设计与折桥的折角以及附近建筑屋顶和公共艺术相得益彰,期待它能带来丰富的体验。
点位 26
00Group
设计说明:拥抱!“白”!是一个互动的艺术装置。“白”以其温暖的拥抱姿态,吸引人们走入其内腔的空间中。腔内椭球体镜面多次反射,形成水波般的无限空间,此中融入了麓湖步道的天空,树木,花丛,及参与者的影像等。参与者在拥抱“白”的同时,也被周边无限的世界拥抱着。装置内无限反射的影像会随着参与者的移动而变化,这些动态的效果,夸张及变形,为观者提供了一段有趣的体验及启发。
点位 27
岩川建筑
设计说明:我们在阶梯上修建了一个美术馆,一个小小的、纯白色的美术馆,我们将一个简单的阶梯划分成三个部分,最高处是一个高耸的金色拱顶,然后顺着阶梯分为一大一小两个展示空间,并在它们之间用一片墙体进行分隔,整个建筑顺着阶梯的坡度缓慢的展开,一个日常供人上下的阶梯由此变成了艺术的展示空间。我们认为一个优秀的建筑应该与环境场地融为一体,应该为平淡、习以为常的生活带来惊喜,应该为人们提供更好的生活体验。在这个设计中我们通过一种契合场地与环境的形式,通过空间的变化给人们提供了一种不同的生活体验与建筑感受。
这就是我们的设计,也是我们的建筑理想。
点位 28
門口建筑
设计说明:基地在云朵乐园旁边,临近湖面,地势较低,可以说是一个众目睽睽之地。最初是想在麓湖留下一个微不足道的亭子,在方案完成后的某个周末,我去麓湖看二手房,意外的发现那几套房子的阳台都恰恰能看到这个位置。基地旁边的拱桥,小树,水池,无比和谐。我突然意识到,也许这里不再需要任何一个东西。
于是我特地又走到现场,看到湖边基地里的泥土里,小草正冲出嫩芽,非常有趣。我想,这个亭子,应该不仅应该尽享湖光,更应该看到花草树木的更替。于是我换了方案,设计了一个全玻璃结构的三角形小亭子,甚至地面都是玻璃的,这样我们就可以站在亭子里,看底下松软的泥土和茁壮的小草们。
施工前我又来到基地,面对倒”T”字形湖面,我把亭子的位置些微做了一个扭转,在现场,你会感觉到这种扭转的力量。这让我想起,阿布拉诺维奇说的“只有螺旋形空间和三角形空间才能产生能量”,这种能量需要观者来体验,平衡,这也印证了她说的另外一句话“观者所在之地即为圣地”。
点位 29
y/x design
设计说明:29号场地作为码头与拱桥的连接处 , 临水一面开阔明亮 , 水景动人,对应斜坡的植被营造出依山傍水的景观。立足于此,我们试图打破日常空间的常规性,塑造一种戏剧性场景。自然的水体,时常伴随着一种状态——满溢。如雨季时水位的上涨带来原有水体疆界的扩张,水体的覆盖让空间消融在统一的水平面之中 , 从而形成一个流动性的临时空间。在这里,我们假想了一个麓湖水位上涨满溢而充盈于湖岸道路的戏剧性时刻,由这片蔓延在 35 号展览区的临时水体定义为我们的展示空间 .在这假想的水体中抽取一个时间片段,这一瞬间的水体如凝胶般定型,参观路线犹如舟行芦苇凼时破开的一条水路。行走在这凝固的“水体” 空间中,置身其中者赏玩的是时间河流中静止的那一刻。
点位 30
小隐建筑
设计说明:湖边的风吹起空中的海市蜃楼,散落一地幻象!
一座城市、一幢高楼、一个家、一粒渺小生命,混沌中搭建诗意的秩序世界。
穿行在集合模糊、滤镜、虚实的隐界,那一丝乡愁、那本难念的经、那个陪你的人、那些曾经的梦、那些走过的山水、那些自由美好……在眼前慢慢浮现!
混沌或清晰、虚幻或真实、迷茫或感悟总在微妙中幻化。
历经纷繁而终归平淡,找寻自我归属甚至生命的共性……!找到自我也许并不重要,在哪里迷失自己,惶恐困惑,记住这种感觉,反而更为重要。
它让你思索……
你是谁?
你失去了什么?
又在找寻什么?
在这有限的混沌世界,陪你感悟意象万千!
点位 31
MUDA慕达建筑
设计说明:憧憬VIEW:受潜望镜中光学成像原理的启发,设计在视线高度不变的条件下,将人的视野进行纵向提升,以不同于寻常的视野范围,展现更为开阔的城市景观,寓意着MUDA慕达建筑对未来的憧憬,以及对设计前瞻性的执着追求。
重生REUSE:网络购物的兴起带动了快递与物流行业的发展。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包装材料消耗。其中,用于防震及防磨损的气泡膜,也多作为一次性耗材而被大量废弃。我们将气泡膜回收,并覆于展示空间的外立面上,向人们展现其独特的肌理,希望借此引发人们对环境的思考。
冲澹SOOTHE:装置采用气泡膜装饰,通过其材质特点对外立面进行软化,与内部空间的坚硬材质形成对比。同时,气泡膜可供游览者挤压,产生互动,进而达到释放压力的效果。
出品:A8设计中心
出品人:梁蕊
策展人:那娜、邓巧
技术支持:黄禺
策展助理:刘克琴、甘涵虚、赵羚芝、高子淇、夏凡、赵君曼、韩嘉方
视觉设计:于嘉玥
视频剪辑:刘克琴
合作机构:万华景观中心
摄影师:苏哲维 、何震环 、马承融
出镜:马承融